2025年09月18日
彭守業(yè)
康王墳的傳說
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
一個康姓人家的兒子不孝順,好與父親對著干。父親臨死時,讓兒子把自己埋在山頂,心里卻想著兒子肯定會把他埋在山下,那正遂了他的心愿。父親去世后,兒子想自己一輩子沒聽父親一句話,就聽一回吧。于是招呼了很多親朋好友,將父親往山上抬。中途繩索拉斷了好幾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將父親葬在了山頂。此后,這戶康姓人家迅速衰敗。
本地人說,這故事就發(fā)生在芝罘島上的芝罘山頂,不過主人公卻不姓康,而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齊康王。但這也不對,準確講,應是康公,因為那時齊國的國君都稱“公”而非“王”。不過,老百姓叫順口了,還是叫康王吧。
那么,他為什么被葬在芝罘山巔呢?有這樣一段傳說:
這康王本名叫姜貸,是齊國的國君。他在位時不理朝政,喜好美酒和女色,治理國家一塌糊涂,后來被周王朝廢了??低醣涣鞣诺搅四z東,建了一座康公城,作為食邑養(yǎng)活自己??低醣粡U后,無時不想復辟,再當國君。但他深知自己年老體弱,無能為力了,于是便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墒?,山草驢下螞蚱,一輩不如一輩,康王荒誕,這兒子還不如他??低跸ハ轮挥羞@一子,從小就任性、貪玩,長大后,更不聽話了。隨父親流亡膠東后,脾氣更加怪異,處處和康王對著干。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康王常常唉聲嘆氣。
有一天,康王帶人到屬地芝罘島游逛,他們乘興登上了芝罘山??低跽驹谏巾斏?,看到海面上輕霧變幻莫測,仙山瓊島隱約可見。再看山前,更是絕妙:九條山脈似九條龍,會合成一個自然的山坳。這里背山向海,中間是一塊平展向陽的地方,確是一塊風水寶地。此后,康王又多次派人到芝罘島察看風水,眾人都認為他選中的地方風水很好,適合作墓地。康王非常高興,心想:我和兒子都沒有能力再展宏圖了,死后埋在這塊寶地上,或許后代能出一個人才,恢復祖先的江山社稷。
墓址選好后,康王著實高興了一陣子,可隨后煩惱就來了:兒子不聽話,自己費盡周折選的墓地未必有用。怎么辦呢?康王冥思苦想,終于有主意了:既然兒子專門和我對著干,我何不將計就計,叫他把我埋在山頂上,他肯定會將我埋在山腳下,這不就達到目的了嗎?
后來康王得了重病,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說:“兒呀,我快不行了,我百年之后,你一定把我埋在芝罘山頂上,我喜歡那里清涼……”說到這里,康王一口氣沒上來,就滿眼熱淚歸天去了。
康王死后,兒子想起自己一生沒聽過父親一句話,感到實在對不起他,又想到父親臨死時的凄慘樣子,心中很悲傷,他決心按照父親的心愿,把他埋在山頂上。兒子首先派人修了一條從山腳到山頂?shù)男〉溃ê笕朔Q為牙笏道),又親自爬到山頂,定了穴位,然后派人在芝罘山上開壙。出殯這天,聲勢浩大,沿途又設下許多祭壇。送殯的隊伍從康公城出發(fā),每到一個祭壇,康王的兒子總要親祭父親一番,祭文寫得悲悲切切,兒子邊哭邊念。棺材抬到山腳后,要爬山過嶺,行進非常困難。
一行人將棺材抬到半山坡時,突然天上烏云翻卷,電閃雷鳴,大雨下個不停。大風大雨使抬靈的人根本睜不開眼,再加上山路泥濘,直打滑溜,人根本站不住。康王的兒子見狀,馬上跪下,大聲禱告說:“父王哪,您老人家有什么心事不肯走哇。兒子知道錯了,你不要再懲罰我了!上天哪,您發(fā)發(fā)慈悲吧,讓父王順利下葬!”爬起來后,兒子大聲命令抬靈的人冒死也要把棺材抬到山頂,不能誤了時辰,自己則一步一叩首地向山上走。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棺材越抬越沉,抬靈的人一步一挪,靈杠壓斷了幾十根,繩索也斷了好多,人員也不知添了多少,終于將棺材抬到了山頂。棺材剛放入墓穴中,風住了,雨也停了,康王順利下葬。就這樣,康王墳就修在了芝罘山頂。
當?shù)厝苏f,康即糠也,這糠放到山頂上,一陣風就刮散了,所以康王家族迅速衰敗,不僅沒復辟,反而絕了嗣。芝罘島上至今還有民謠曰:康王兒,歪擰種,叫他向東偏向西,叫他打狗偏殺雞。一生不聽康王話,父終聽言糠飛去。
在芝罘山主峰老爺山西側(cè),有一塊面積約30平方米的平地,據(jù)說就是齊康公的墓地,俗稱康王墳。20世紀60年代初期,部隊在康王墳一帶曾挖出了10多塊大青磚,類似長城磚,大青磚周圍的土也是從山下運的。這之后,人們就更相信康王墳的傳說了。
那么,現(xiàn)在叫康王墳的地方真的埋葬著康公嗎?未必。
《史記》中關于康公被廢有如下記載:“遷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秦漢以來,不少史學家對康公的流放地“康公城”及葬地進行了考證,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說法:有認為在牟平縣莒城(今莒格莊)的,有認為在今開發(fā)區(qū)古現(xiàn)的,有認為在今威海市文登區(qū)宋村的,有認為在長島的。
說康公葬在芝罘山上有何依據(jù)呢?前幾年筆者編纂《大疃村志》時,曾查閱舊版《福山縣志》,發(fā)現(xiàn)一篇《初才傳》,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之罘山巔有齊康公墓,年久荒廢。才因盛和梓言,為其修理,且春秋祭掃焉。”初才是芝罘島人,元朝至元年間曾任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部事。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初才有位名叫盛和梓的朋友,他聽初才說芝罘山上有個地方叫康王墳,便翻閱典籍,認為此墓即康公墓。于是初才對古墓進行了修葺,且每年春秋兩次祭奠。此時康公已去世1600年,盛和梓僅僅根據(jù)山名叫康王墳,就推斷康公葬在芝罘山上,未必準確。另外,將逝者葬于大山頂上,非常不符合中國古代堪輿學及風水學理論,康公的兒子再糊涂也不至于蠢到這個地步。芝罘山頂是個大石硼,過去筆者曾多次到過那里,每次都刻意尋找墓址,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遺跡可尋。根據(jù)考古學知識,春秋戰(zhàn)國時是不用磚砌墳的。所以,康公墓或是康王墳,大概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始皇父子刻石
根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秦二世父子在芝罘山上共留下了三塊刻石(即秦碑)。如今刻石均已湮滅,但《史記》里記載的三段碑文及秦始皇父子東巡芝罘島的故事卻在以后的兩千多年里一直傳揚。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再次登臨芝罘山。這一年他41歲,意氣風發(fā)。登上芝罘山頂后,俯首下望,只見巖石壁立,十分險要。驚濤轟然擊巖,卷起浪花無數(shù),水煙陣陣,又為芝罘島增添一種仙境般的飄渺景象。見此情景,秦始皇心中激昂,遂命丞相李斯書寫銘文,刻石立碑,頌揚他的文治武功。李斯遵命,在芝罘山上銘刻了西觀刻石。始皇看完后,意猶未盡,又命李斯銘刻了東觀刻石。這兩塊刻石史稱“兩觀刻石”。所謂“兩觀”,指一塊石頭的正面和背面。碑文系李斯手書,所以兩觀刻石又被稱為“李斯碑”。
從《史記》中可知,秦始皇東巡刻石有6處:一泰山刻石,二瑯琊刻石,三芝罘刻石,四芝罘東觀刻石,五碣石刻石,六會稽刻石。兩觀刻石記載著秦始皇東巡的歷史,非常珍貴。
關于兩觀刻石的下落,乾隆年《福山縣志·古跡》中記載說“其被鄉(xiāng)人推入海中”;1931年的《福山縣志稿》中有文說“石刻于秦始皇之末年,廢于前明之中葉,或云沉之海底,或云碎之置于瓦礫,杳無蹤跡矣”。而民間則這樣傳說:過去達官貴人多慕名碑刻,到芝罘山上觀光,并趁機敲詐勒索。當?shù)厝瞬豢捌錈?,在明朝時將石碑推人海中。清人蕭文蔚在長詩《秦碑》中曰“當日誰量碑厚薄,后人共愛字方圓。大官乞拓常逾百,小戶輸錢每過千。推入巖根隨浪剝,臨來宦第覓工鐫”。后來的《幸福鎮(zhèn)志》等史志資料也都這樣記載,甚至說“今人尚有于海底觀其顏者”。
根據(jù)資料可知,秦稱刻石,漢以后稱碑。秦始皇當年留下的六處刻石,至今瑯琊、泰山兩處尚存。此二處刻石,都是取山上巖石自然形狀,磨琢平整,然后刻字成碑。以此推斷,當時芝罘刻石也應是在山上的大石頭上雕刻的,而不是現(xiàn)今意義上的碑。
北宋學者趙明誠在其所著《金石錄》中記載:查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山,凡刻兩碑,今皆摩滅,獨二世《詔書》二十余字僅存。趙明誠還推斷說,秦碑摩滅當在唐代。這說明在北宋時,兩觀刻石就不在了,而不是在明朝時被推入海中。至于刻石湮滅的原因,推測應與石質(zhì)和海風有關。芝罘島石質(zhì)并不堅硬,不適合刻石,再加上海風侵蝕,年長日久自然會摩滅。煙臺山后康熙年間題寫的兩首詩,僅300年就模糊難認了,何況芝罘刻石自秦至唐,歷經(jīng)1000余年風吹雨淋,焉能存在?
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煙臺救撈局有個潛水員說在芝罘島后海中親見石碑,可考古人員詳詢細節(jié)時,他又支吾著答不上來。至80年代末,有個蓬萊人聲稱在后海中將兩塊“李斯碑”打撈出水,碑質(zhì)為漢白玉,高價出售。不久后,又有人聲稱在榮成成山頭打撈出了漢白玉“李斯碑”。其實,這樣的騙局古已有之,清朝時,就有石匠刻了一塊泰山“李斯碑”,欺騙當時的官府。
再說二世詔書刻石。秦二世元年,登基不久的胡亥與郎中令趙高商量說:“朕年少,剛即位,天下民心尚未完全歸附。始皇帝巡游郡縣,故能威服海內(nèi)。朕若靜處不出,等于示弱,難以君臨天下。”于是效仿父皇,在當年春天東行郡縣,李斯等人隨從。這次巡游,北起碣石,東到芝罘,南至會稽,基本上是沿著當年秦始皇巡游的線路而來。胡亥在祭祀了陽主后,又登臨了芝罘山。他認為秦始皇始滅六國,威震古今,五帝三王未及,又擔心他的英名被歷史湮沒,遂下詔在芝罘山上盡刻秦始皇東巡時所立刻石,并鐫刻上隨行大臣姓名,以此頌揚父皇的功德。
前文說過,趙明誠在《金石錄》中記載,北宋時二世詔書刻石尚存20余字,“后人擊石取置郡廨”,即把刻石敲下來,放置在郡府中,后來就不知所終了。